导读
7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作为第七部分,明确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等内容。
媒体应如何落实要求?
7月20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经济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辉,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中国市场监管报副总编辑黄鹏,经济晚报社总编辑刘启昭,《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何伊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
一、民营经济报道现状
2005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多个关于民营经济的文件,并相继提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健全舆论引导和示范引领工作机制”等具体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辉分析称,多年来媒体始终紧跟政策要求,报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从点对点地对具体事件、政策的报道,到更注重法律解读、创业故事分享、经济理论剖析等多维度构建适应民营经济的舆论环境。”
面对“当前民营企业所处的舆论环境如何”的提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肯定称“总体上是积极的”,他表示:“政策环境逐渐向好,各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宣传,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朱克力指出,具体来说,当前主流媒体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报道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跟踪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随着政策的调整,媒体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政策支持、发展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宣传。
二是更为重视民营企业的问题和困难。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负担重、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三是越来越关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和贡献。
二、媒体报道存在五个问题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媒体对民营经济的报道还存在一些杂音、噪音。
1. “民营经济退出论”、歪曲“两个毫不动摇”等论不时出现
“当前,民营企业所处的舆论环境较为复杂。舆论普遍关心民营经济的发展,媒体报道呈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和误解。”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闻达讲道,“民营经济退出论”的出现,歪曲党的“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等论调、报道,造成公众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价值的误导,亟需相关部门对这类虚假、导向错误的报道加强管理和引导。
2.过于关注负面消息、以偏概全
朱克力指出,一些媒体过于关注民营企业的负面消息,以偏概全,导致公众对民营企业的印象不佳。
例如,过度聚焦于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对相关民营企业家的言论断章取义
“曹德旺炮轰特斯拉涨薪?”“曹德旺宁愿捐款也不涨薪?”今年4月份,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曹德旺的讲话,炮制、传播上述言论,挑拨公众情绪,制造对立和社会矛盾,赚取流量。之后,福耀集团发布声明要求媒体撤下不实内容。
4.重个案,轻整体
经济晚报总编辑刘启昭讲道,在民营经济宣传中,普遍存在重个案,对一企一人宣传较多,存在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整体风貌、贡献等宣传力度、深度不足的问题。
5.报道深度不足、浅尝辄止
王辉认为,深度不足重点体现在讲述民营经济故事、分析民营经济作用等方面。比如在“一带一路”中,缺乏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作用的报道。又如,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对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等方面,只是浅谈了做法,对于现象背后的影响、优缺点、值不值得推广等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刘启昭对此也颇为认同,他举例说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宣传中,堆砌“贴金”现象普遍,对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艰难创业心路历程挖掘较少。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何伊凡看来,调研不够深入是导致媒体报道深度不足的重要原因。有些媒体在报道民营经济新闻时只停留在电话线上、办公室里,并没有深入企业基层、市场去调研、观察。这导致媒体不了解民营经济具体存在的问题,政策的落实情况等信息,做出的报道就难以立得住脚,深度和细节也明显不够。
三、九点报道建议
经济媒体要深刻把握政府与市场、监管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民营经济健康规范发展营造更公平公正、更法治透明、更便利宽松的舆论环境。
访谈专家给出了九点报道建议。
1.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法律,为民营企业树立信心
中国市场监管报副总编辑黄鹏建议,媒体报道既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多报道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措施,释放利好消息;更要积极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分析,从市场实用、好用的角度,让政策更好惠企利企。
“媒体要做好民营经济的政策天气预报。”何伊凡强调道,“民营企业大多是从新闻报道中了解政策变化的,媒体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了解,做好及时跟进和专业解读,帮助民营企业抬头看天”。
2.媒体要有定力,不搞成王败寇式报道
《意见》要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经济人士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要给予理解、宽容、帮助。”
创业、守业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要客观报道民营企业的得失成败:一方面,不盲目追捧明星企业、企业家;另一方面,对于创新失败的企业不要冷嘲热讽,而是要总结失败经验、鼓励创新创业精神。总体上还是要积极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搞成王败寇式报道。
3.客观公正报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朱克力提醒媒体,在报道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时注重客观公正,避免过度渲染,同时要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意识及专业素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闻达建议,媒体做相关报道时,既要报道民营经济的进步和成功,也关注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激发引导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的信任和支持,形成正面的舆论环境。
黄鹏提示媒体要防止跟风炒热点,被网络舆情带偏,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些前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以一时计短长。
4.丰富报道角度,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闻达讲到,媒体要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提升群众对民营经济的理解。在做相关报道时,需要注意避免单一或片面地看待民营经济,应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媒体要引导民营经济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关注知识产权、标准引领的新趋势。”黄鹏还建议,多反映民营经济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所做的贡献,支持民营企业由小做大做强,树立品牌。
刘启昭提到,建议媒体树立国际视野,讲好中国企业、企业家故事,让这些典型人物、故事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5.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提出,当前我国处在数字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全方位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拐点期,对民营企业而言,媒体报道更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对民营企业发展提出专业度更高的建议、指导。
朱克力也建议媒体,平时还要关注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设置相关议题并问计于专家,为民营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6.提高专业性,增强报道深度
何伊凡提醒媒体人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商业知识的了解,提高报道的专业性,避免陷入外行讲内行话题的尴尬处境。这就需要媒体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全面了解。
他举例说,报道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民营企业新闻时,就不能只关注汽车制造商,还要了解电池研发厂、汽车销售商等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发展情况,做出有广度有深度的报道。
此外,媒体报道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多讲影响、分析优缺点,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7.依法依规进行舆论监督
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是对民营经济人士、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要依法依规进行舆论监督。
黄鹏建议,媒体报道中加强对破坏市场规则、损害公平竞争的舆论监督,让“守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
8.注重发挥理论评论作用
刘启昭认为,媒体当前要加快推出一批有力度的理论评论报道,廓清迷雾,引领方向,重塑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整体良好形象。
9.加强企媒合作,促进良性互动
朱克力建议企媒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壮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