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营销人员“狼性”的话题并不新鲜,讨论很多,企业的做法大同小异,效果差强人意。最近我们为A企业(集团负责营销的二级子公司)做了一则咨询项目,对这个话题有了些新的观察和思考,站在实战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二。
A公司营销人员近千人,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为营销人员(主要是业务员)设计更具激励性的薪酬激励政策。对该企业薪酬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诊断、对标同行业区域薪酬水平及全国同行业薪酬水平后,我们为其设计了薪点表,明确了业务人员薪级区间,对所有人员进行套档。梳理套档与测算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汇总如下。
细节一:“用结果说话”,按回款任务靠档
营销人员,不管是大区总、分公司经理还是普通的业务人员,衡量他们的最重要的标准便是业绩,学历再高、能力再强,没有业绩,一纸空谈。为此他们的薪酬定级定档的原则与企业其他岗位差异性是很大的,更多是以业绩为导向,比如签单额、回款额的多少来划分等级,“只要你能敢承诺高业绩,公司就许诺高收入”,从下表中就可以看出,同样一个分公司经理的岗位,不同的业绩承诺,年薪差距达到近三倍。
细节二:“一夫当关”,一个客户多个业务员,主管靠总任务靠档
一个市场内对于不同的客户,在业务员配备上人数上会有不同的标准,经常会出现一个客户多个业务员情况。在人员配备标准内,在靠档时便遵循责任第一原则,一个业务员承担客户年度总任务,按总任务进行薪酬靠档,其余人员按人数总任务平均后靠档,实现多劳多得、多贡献多得。
细节三:“拒绝躺赢”,人员超编的好市场,任务分解靠档并下调
一个消费行业,市场必然存在差距,有的市场发展的早,客户、销量稳定,相对轻松的便能完成年度任务,这样的市场,企业中的业务人员便挤破脑门、找各种门路特批进来,于是便出了本来一个客户三个业务人员足矣,但结果聚集了近十名业务人员。本来这样的市场一般任务都比较大,但完成又相对容易,很多业务人员“躺赢”,不费什么劲便可以拿高收入。其他市场的、没有关系的人员,只能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企业领导为此也很头疼。
对于这类情况,在套测时,除了按第二个细节进行操作同时,在相应标准之上再下调1-3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公,慢慢实现人员的主动流动与调整。
细节四:“向潜力股倾斜”,战略培育型市场,按任务靠档后上调
在薪酬套档时,核心成熟型市场一般靠档后薪酬标准相对比较高,但在企业中,同时存在着一些想要培育的市场,为此,对要培育的市场与组织战略、产品布局等关联因素进行分析与梳理,进而形成战略培育型市场清单,在薪酬靠档时,要向真正的“潜力股”倾斜,投入的所有成本都有充足的理由,对于战略培育型市场,按任务对标靠档后上调1-3档,进而实现营销人员激励当下现状与战略需要的平衡。
细节五:“让明星闪耀”,绩优业务人员按任务靠档后上调
在企业中,一定存在这样的市场人员,就是能够开疆辟土,又能兢兢业业把业务从小到大做起来,有能力,又有业绩,这样的营销人员在薪酬改革过程中,在原有套档标准基础上,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让“老黄牛”、“孺子牛”有更丰厚的回报,同时成为组织中的“明星牛”,成为营销人员的风向标,带动更多的营销人员去打硬仗,啃硬骨头。
细节六:新入职社招人员,“避免蹭流量”
搞定一个市场,做好客户关系,非一日之功。在企业中,会存在同一客户有新入职的社招人员,如果直接按市场任务对应相应薪酬标准,势必对老业务人员造成心理上不公平感。所以,要尊重市场的规律,要尊重“老业务人员”曾经的耕耘与付出。新入职的社招人员,在第一年,设定相对合理的起薪标准,一年后,再对应任务套薪原则重新定薪,这样更符合营销人员的从业现状,又解决了新人“蹭流量”的问题。
细节七:公司统筹安排人员,“别人吃肉你喝汤”
一线营销人员,想要保持着斗志与活力,保持着“狼性”,在人员使用与安排了必须要有“狼性”的管理方法,于是“竞聘上岗”、“末尾淘汰”等看似无情的管理手段在这个群体中便得以长期运用。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管理的是有心有血有肉的人,存在着丝丝缕缕的情感,对于绩差、能力弱的人员,只要尚存一丝血性与斗志,企业便可以给其机会,由公司统筹进行安排。为此,对于这类人员在薪酬改革套测时,要适当让其感受到“饥饿感”,对其薪级薪档从相对较低标准计起,“别人吃肉你喝汤“,目的就是要刺激其产生战斗的冲动。当然只要有业绩,公司必定“不计前嫌”,在次年按任务重新定级定档。
细节八:新毕业职场小白,企业“为成长买单”
在为客户咨询访谈过程中,很多营销“老兵”在年龄上、知识层次上相对较低,但提及要引进新人、引进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很多“老兵”提出了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现在的95后娃娃们,不懂人情世故,情商不高,很少关注别人感受,抗压能力、做事勇气不足,认为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管他什么学历,什么文化。听着也似乎有道理,但长此以往,这支队伍必然出问题,客户的层次与消费理念在变,原来的老方法、老思路无法让原有业务上台阶,让新产品有突破,致使让企业多年在原地打转转。同时企业在过往招聘的大学生,“急功近利”,招来便按市场定任务,严格按任务决定收入与去留,实事上,刚毕业的学生在第一年基本上是无法成事的,经理不爱用,职场小白内心焦虑,大学生培养缺少成长空间,这样的双重压力,结果便是大学生索性便纷纷离开。为此,在此次薪酬改革过程中,咨询组坚持为这个群体开了绿灯,毕业第一年,定相对合理的薪酬标准,只考核执行力,工资与业绩不挂钩,成本计在公司,经理只负责把人带出来,第二年再根据实际情况定市场、定任务、定薪级。
不管岗位价值评估做的多么科学,薪酬方案设计多么合理,想要让薪酬真正的“民心所向”“上下同欲”,在薪酬方案实际落地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人员情况,反复推敲琢磨薪酬套测细节,力求符合企业发展之道与人性之道,如此才是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