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企业掌舵人郑永刚病逝后,公司官网以一张海鸥飞翔于海面的打开图,寓意郑先生在34年创业史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创业精神。
事实上,正是他的敏锐、果敢和决绝,带领杉杉完成多次转型,从一家资不抵债的服装厂,逐渐发展成如今超500亿的商业帝国。
郑永刚人生落幕,后人仍将继承遗志,勇毅前行。
甬商代表
和众多浙商崛起路径一样,郑永刚也是白手起家。在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他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为日后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韧个性,那么身处于依山临海的宁波,与身俱来的海洋风险意识,则是他在商业上,屡屡赢得成功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哪位甬商,比他更能居安思危。
上世纪80年代,他一手拯救资不抵债的甬港服装总厂,借钱到央视打广告让杉杉西服品牌国人皆知。然后果断放弃服装主业,进入八竿子打不着的新能源材料行业和光学领域,他带领的杉杉不断在变,变的更加能抵御风险。以至于,杉杉成为中国服装行业里转型较为成功的典型企业。
在他的治理之下,公司一步一步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看似顺势而为,其实有赖于他前瞻的眼光和胆识。
公司也在甬商群体中独树一帜。同样是服装企业的雅戈尔,则走出不一样的转型之路,从服装主业跨界房地产和投资业务。
1999年,雅戈尔老厂区搬迁,企业掌门人李如成在原地盖的商品房不久售罄,初次尝到房地产的甜头。后来涉足投资业务,一个众人皆知的战绩,是参股宁波银行后套现百亿。去年上半年,公司房地产开发收入占公司收入5成以上。
郑永刚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不赚快钱,偏重实业。尽管他后来的投资版图中有奥莱综合体运营业务,在不断聚焦实业的过程中,也免不了被砍掉的命运。
跨界常客
30多年里,随着公司主业的变更,外界对他的称谓一再变化。早年靠杉杉西服享誉全国,郑永刚“西装大王”实至名归。后来,成为“锂电大佬”,再后来“偏光片巨头”也被叫响了。
这铸就了他在商界的地位。他与马云、周成建及郭广昌都担任上海浙江商会名誉会长,业内地位可见一斑。
郑永刚毫无顾忌的对外说,若论资历,马化腾、马云都比自己差远了。
说出这番话,需要实力来证明。在他领军杉杉数次跨界,而且每一次都十拿九稳,企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前瞻的眼光和胆魄令人艳羡。
1996年1月30日,杉杉股份(600884.SH)登陆A股,成了中国服装第一股。那时,他就开始盘算,西服业务之所以卖得好,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短缺型经济,可一旦市场和国门打开,你怎么办?
3年后,郑永刚找到一个新蓝海,带领企业向锂电材料转型。当时的摩托罗拉在国内推出首部移动电话。尽管当时满大街还是大哥大和BP机时代,不几年手机就开始出现和普及,足见他对锂电材料布局的未雨绸缪。
当然,向锂电材料转型困难异常,公司只能用卖服装赚的钱支持项目研发。熬过寒冷的冬季,锂电材料行业终于在2010年迎来爆发,公司顺势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锂电材料供应商之一。
后来入局者接踵而至,公司将业务向储能、充电桩等领域渗透,依靠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条,分散业务风险。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杉杉也一度被动。2020年,杉杉股份业绩同比下降48.85%。当年底,62岁的郑永刚决定再次出山,主导企业向偏光片业务转型。以53亿元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一举成为LCD全球市占率第一的企业,至2022年业务市占率达到29%。
这项新业务成为公司收入支柱。截至2022年上半年,偏光片业务收入58.25亿元,所占公司收入比重54.07%,远高于锂电池材料业务37.87%的贡献率。
这一次转型,用他的话说,“是被动让我干成的事”。他也说,这是遵循产业周期发展规律的转型,目的就是让企业生命更加蓬勃有力。
500亿商业帝国
郑永刚最近一次露面,是在1月中旬召开的杉杉企业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当时,他强调企业必须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力求长期坐稳行业第一。
同时,他要求公司积极做减法,加快剥离非主业资产,将有限的人力、财力聚焦于负极材料、偏光片和永杉锂电等实业方面。
在郑永刚的眼里,公司在锂电材料浸淫已近20年,现在到了舒服的阶段,但接下来一定是下坡路。行业好的时候,必须准备踩准下一个周期,“这边不好了,我那边已经起来了”。
偏光片业务恰是杉杉商业帝国中,目前最重要的一次下注,这也是郑永刚二次出山的最后一战。
随着他溘然长逝,重担落在企业二代、儿子郑驹身上。
这位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90后,近几年已在郑永刚的安排下,在杉杉系各大重要场合频频露面,并逐步走向台前。
去年12月起,郑驹就任多家杉杉系企业高管。截至目前,他还未进入郑永刚实控的杉杉股份和吉翔股份(603399.SH)董事会。
郑驹即将掌握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据企查查,郑永刚目前实际控制企业397家,涉及投资、金融、租赁及商服等各个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杉杉股份、吉翔股份两大上市公司。截至昨日收盘,二者市值总和505.78亿元。
这两大资本平台体量巨大,截至2022年9月,杉杉股份总资产468.9亿元。同期,吉翔股份总资产38.45亿元。
郑永刚30多年勇立潮头,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华丽的冒险,失去了他,杉杉尽管会继续往前走,但32岁的郑驹能否延续父亲骨子里那股劲儿?
可以说,郑永刚率领杉杉的发展经历,也是一代中国草根企业家和中国产业变迁的缩影。在郑永刚身上,浙商嗅觉灵敏,敢想敢干的气质也格外突出。
今天,我们在此附上去年12月上旬,郑永刚在“第二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有关企业转型的分享,既作缅怀,也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新时代企业转型之路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老浙商。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当国营棉纺厂的厂长,然后到1989年组织调动,我去任杉杉的前身宁波云港服装总厂的厂长。
经过3年多的努力,云港服装总厂的杉杉西服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杉杉西服在我国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37%,当时市占率最高。后来纺织工业部制定西装技术标准的时候,就是由我们云港服装厂具体来承担的。
但在后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一旦市场放开,中国品牌自然会形成一个梯队式品牌市场。所以我们当时就意识到,杉杉西服想一直独领风骚,长期成为国人的“国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1999年,我们开始研究企业转型。
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将近24年的转型之路。那时候在服装这块,我们还很赚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到上海,寻求到底转型做什么。
我们专门找了很多专家学者,连续不断地开一些诸葛亮会、务虚研讨会。最后,我们设定了两个大的战略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有未来;另外一个,就是大健康有未来。
战略方向确定后,我们开始寻找合作(方),寻找技术人才团队。那时候正好鞍山热能院为鞍钢配套的有个炭素研究所,它们有一个863课题,当时还没完成。
这个就是后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叫中间相炭微球技术。
后来,我们在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科研经费不够,于是我们就把这个技术买下来。同时让他们先完成课题,完成后,我们就把整个所里的主要科技人员全部接到上海浦东。我们在金桥征了97亩地,投了3个亿,开始进行实验和产业化。
现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人造石墨,这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我们叫“中间相炭微球”。还有一种叫天然石墨,就是我们黑龙江、内蒙古这些石墨矿经过烧解以后得到的,那个是天然石墨,技术含量要求比较低。价格也不一样。
那时候负极材料刚刚推向市场的时候,37万元人民币一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本大幅降低,规模也开始扩大,所以现在的价格就在6万-7万块钱一吨。这样的话,就可以进入应用市场。
目前杉杉科技是全国、乃至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规模的第一,技术都是我们原创的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的科研院所有很多人才,也有非常好的技术,核心是怎样能够跟企业的产业化、市场化需求结合。我想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问题。
第二,我觉得主要是要坚持。我们一开始做这个技术和产品时,根本就没有市场。
那时候,宁德时代在东莞做ATL,ATL这个电池也没有市场。我们做材料,老曾(曾毓群)做电池,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新能源企业。
那时候我们要转型,就是坚持,他也坚持。上市以后,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龙头。我们现在也成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就我们给他配套的负极材料而言,我们目前做到了技术领先、规模最大。
所以,坚持非常重要。虽然那时候,企业不赚钱。
真正开始有市场,是乔布斯开始向全球招聘供应商的时候,宁德时代当时是做电池,我们作为中国的材料企业,被认定为它的供应商。但那时候还是生产小电池,给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工具用,量相对不是那么大。
后来,我们持续大量地投入研发经费。研发经费成本投入还是因为技术,高科技企业真正的竞争就是人才和研发的竞争,因为它的产品会不断通过研发,实现技术迭代,同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它的工艺和技术的先进性。
所以,总体来讲,回想我们当时的转型,一个是战略方向确定的比较精准。第二个就是,我们坚持不赚钱。
那不赚钱能坚持?当然,你也有基础条件,因为杉杉西服那个时候如日中天,还是很赚钱的,所以大马拉小车,应该说没啥问题,也不困难。
现在,我们整个出货规划是100万吨,去年实际出货量只有10万吨,算是全球最大。今年我们能够有20万吨,预计明年能够达到40万吨的出货量。
我们要牢牢抓住行业高速发展机会,成为全球新能源负极材料当之无愧的头部企业。这就是我们对新能源发展战略的理解。
同时,我们新的二代技术(也在跟上)。我们自行研发的硅基硅氧,续航里程、压缩煤基等各方面的性能,都会大幅提高。这样的话,我们硅基硅氧开始全面发展,现在千吨级到万吨级的硅基产品,已经全面投入市场,这是新一代的负极材料技术。
两年前,我们收购了LG化学的偏光片。这一领域,我们去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今年到现在为止,我们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7%,遥遥领先。这一块技术含量比较高,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500强,比如韩国三星、日本的住友化学、日东电工。
这个产业现在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为什么?因为现在在车载、游戏或是医疗器械领域中,视频产业实际增量比较大。
从手机到96寸以上的大屏幕,尤其是大屏幕这块,全球只有一条线,那条线在广州,我们是垄断的。这个领域的技术和规模,我们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当然,中国的民营企业收购国际上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成功概率比较低,这个事,我也一直在研究。今天,我也跟大家谈谈体会。
为什么那些收购会失败?因为大家都会去考虑,我花了那么多钱,我得去派人管对吧。所以这是通常会做的一个行为。
我收购成功的那一天,我就去到南京杉金偏光片公司,我当众宣布,从今天起,杉杉作为杉金偏光片的大股东,决定实施一企两制。原则上,杉杉企业的人不派到杉金来。
这就是第一,授权经营。所有的制度,包括分配制度、企业文化、各项管理模式不变,一企两制。
LG化学对偏光片的管理是很先进的,我自己亲任杉金光电董事长。我任这个董事长,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就是我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包括在中国,我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我可以把所有资源对接给杉金光电。
第二个,我来了以后,就不会再派杉杉的人参与管理。当然过去他们LG化学总部对杉金光电的财务是直接的内控管理。现在是我们上市公司总部管理,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管理模式,他们就很高兴。
本来只有39个外籍高管和主要的核心技术人员,到现在我们已经有51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断授权经营,因为这个信任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做了一个三年的预算规划,超额部分还可以再分成。
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做了一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很多核心技术人员,我们鼓励他带着老婆孩子,在中国买房子,孩子在中国上学受教育。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信任。如果说你派很多亲戚,或者是你的管理人员过来,就会形成文化冲突。特别是核心技术人员,他们一旦走了,你最后留下的,就是一堆废铁。
所以我们现在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管理模式,就是既要做事业,同时也要快乐。
当然,在分配机制上,企业的兴衰跟个人是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直接关系,那这里面很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