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页头部广告

后疫情时代大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变化趋势及对策

发布人:詹姆斯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 时间:2021-01-13 10:40:30

一、疫情初期大城市“菜篮子”供应遭受考验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聚焦居民生活必须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等生鲜食品供应问题。“菜篮子”工程实施30多年来对保障城市食品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春节前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导致对大城市农副产品供应考验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销不匹配、局部短缺明显。在疫情初期,出现大城市生鲜消费市场“一菜难求”与全国各地农产品滞销情况普遍的矛盾现象。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天柱

二是价格波动大。春节原本就是菜价上涨的时期,疫情期间需求大幅增加,导致菜价上涨达到两成以上。

三是运输成本增加、城乡流通渠道不畅。多地的“封城封路”措施给跨省跨地蔬菜运输造成困难,传统意义的城郊乡村供应城市日常需求的功能被极度弱化,进一步加剧城市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

 

二、疫情期间“菜篮子”消费的新变化

在疫情发展的最初几个月内,在减少外出、居家办公等防疫措施的要求下,城市“菜篮子”产品的消费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线上生鲜交易大幅增加,无接触配送服务得到发展。不光年轻群体,老年群体也开始线上购买生鲜产品,除专注生鲜供应配送的平台外,各大电商平台、外送平台开始发展生鲜配送业务。二是消费者更加注重安全、健康、营养、便捷的食品。三是家庭或将出现食品储备的趋势。在新冠疫情全球持续爆发的背景下,国内城市居民经过疫情的考验,将出现一部分“家庭储备粮”现象,城市居民对方便烹饪的主食产品、半成品菜肴需求有所增加,对冰鲜、冷冻食品需求也将增加。

 

三、后疫情时代大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发展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到30%,针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突发事件下城市“菜篮子”产品自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应重新审视“菜篮子”产品的供应体系。

一是大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应更多定位于本地蔬菜供应。大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一要重视地产地销,不能依赖于远距离运输。以“内循环”的理念提高“菜篮子”自给率,通过增加种养殖规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方式提升供应能力,同时实现保供给、保就业、科技示范、模式创新等多种功能。二要重视产品质量与安全,在城市周边布局绿色农产品基地,以满足城市的绿色食品消费。

二是加大对“农超直供、产地直采”模式的重视。我国传统农产品供销模式中间商环节多、整体流通效率低、损耗大,尤其是果蔬这类易腐食品。减少中间环节的农超直供、产地直采模式是应对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支持大型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与农民合作社、产地供销协会等主体开展农超对接,建设产地挂钩的绿色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探索一条“绿色农产品直供社区”的地产地销新模式,同时也可避免农产品长距离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和产品损耗。

三是加快农产品溯源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产品的溯源体系可追踪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方便查找召回,控制食源疾病、防止掺假窜货。依托数字技术与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基于溯源体系建立食品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预测分析系统,,探索建立产地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食品产销对接数据支持和服务,有助于主动研判和应对地区食品供需问题。

四是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是支撑生鲜电商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冷库保有量和生鲜冷链运输比例均远低于发达国家。生鲜流通对冷链物流设施需求大,投入成本高。发展第三方专业物流,通过冷库、冷链运输车的“共享”,可降低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还可通过借鉴“快递存储柜”的方式布局社区冷链柜,探索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发展模式。

  • 详情页广告
后疫情时代大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变化趋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