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神州大地,笑傲江湖40年,屡次登上焦点访谈,媒体曝光频繁,被世人深恶痛绝,部分老年人趋之若鹜的保健品真是“伪需求”吗?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伪需求?
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伪需求”,伪需求就是资本与人力刻意制造出来的需求。也可以理解为本来没有这个需求,被人创造出需求,并且这个需求不符合人性的需求,这就是伪需求。若还不太明白,我再举个例子,营销界的经典,把梳子卖给和尚就是伪需求。
伪需求对应的是刚需,一提到刚需,你就会想到丈母娘,很多开发商笑了。对,房地产商最愿意提刚需,刚需,刚需,刚性需求,不买不行,非买不可。房子虽然是只住不炒,但具有保值增值长期持有的金融投资属性。
现在所有的伪需求营销剧本:
大家都认同的事实+伪需求+伪需求消费等于美好+消费后得到满足的案例=懵逼掏钱
先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事实让我们认同,然后再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伪需求,然后给伪需求一个合理绑架道德观念的理由。这个时候人们不在关注需求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不买不消费,我们是消极的,是苟且的,是不如别人的。
有人专门研究过保健品的营销思维,总结为健康信念模型HBM。
健康信念模型HBM即对目标人群的身体状况进行真实理性的判断,告诉他们意识到某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接着是鼓励他们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
研究者认为保健品市场的成功其实就是如此,可以学习保健品的营销思维。
其次,我们看看保健品的社会需求价值,主要有四大价值。
1、科普教育宣导作用
对公众基本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保健行业是做出一定的贡献,弥补了公众卫生领域教育宣导的不足;虽然为了销售产品,有夸大因素,但从基本面上看,是积极的,主动的,良好的,不能因为不足与过失就否定贡献,特别是一些规范运营的单位与组织,毕竟没有哪家企业愿意违规经营。
2、对公众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如果保健品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或者保健品对健康没有促进作用,为什么部分老年人趋之若鹜呢?即使销售模式再夸张,也不能人人都上当。
为什么在美国自选超市保健品销售火爆,难道就是因为保健品美国管理规范,保健食品量化,标准化,各种成分分得清?
著名营养专家揭开答案:在外国,保健品不叫保健品,是按照膳食补充的标准配比的,就是吃饭不足了,需要靠其他的补充;并且,保健食品要长期服用。国外临床试验,正常人也许5年,身强体健;10年,容颜不改,皮肤光华;他每天都服用定量的保健品,比如不饱和脂肪酸,以前是进口的鱼油,海豹油,现在是欧米格3,并且保健品作为膳食补充剂发展趋势非常可观,成立膳食补充剂专业委员会非常必要与重要。因此,客观来说,长期服用保健品是有效果的。
而中国内企业恰恰缺少这样的有力数据来正名自己,不是缺钱缺时间,主要是缺耐心。
3、解决大量社会就业
保健品行业是个好人不愿意干,赖人干不了的行业。好人在此解释为出身高贵,红二代富二代,有很多上升的空间与机会,赖人解释为奸懒馋滑,吃不了这个苦。
因此总结:保健行业是草根阶层创业的最佳途径,是游离于法律与道德边缘的一个行业,是一个最接地气民生的行业,赚别人看不见的钱所谓暴利的行业。
在中国毛利30%就堪比房产、石油、烟酒,而保健品毛利却不止30%毛利,虽然纯利润可能10%左右。在这个行业里,至少500万的从业大军,有名有姓,出身名门的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夫妻店,老板教员工,而不为外人所知,行走江湖的也大有人在。
悠悠中华,民生为大,何为民生,就是保就业,人人有事干,人人有饭吃,因此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保健行业解决了大量底层劳动人员就业。
4、社会大局的稳定
在中国,政治无小事,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正是上面三大价值对社会发展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站在中立的角度分析,保健品解决受众身心灵的健康需求,并不仅限于老年群体,这是有市场需要的真需求,刚需,但是按照伪需求的思维方式运营,存在定位不明,标签不清,方法粗暴简单,短视急功近利,传播夸大宣传,专业不够,服务来凑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