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在疫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对疫病的认识、诊断、预防、治疗等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疫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干咳、肌肉酸痛等。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线发表论文,推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
对于导致此次疫情的主要病源物蝙蝠而言,在藏医药学典籍《医学奇妙目饰(གསོ་བྱེད་མཛེས་མཚར་མིག་རྒྱན།)》中就有如下记载:“蝙蝠有牙有翼,半鸟半鼠,白天不敢出来,其肉有毒,不可食也。”由此可知,在藏医药学中已认识到蝙蝠肉有毒的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藏医药学理论中将其归类为疫症。藏医药学认为,疫症是体内寄生虫紊乱或体外病虫侵入体内所导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藏医药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记载:“疾病之气,弥漫天空,结成之雾,笼罩大地,于是肠痧、喉蛾疗毒,黑天花等疾病接踵而来。若被气味击中,疫疬传染开来,故称此类疾病为瘟疫。”可见,通过空气传播的途径也与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相一致。
藏医药在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藏区很早就有传染性疾病的认知和防治风俗。藏医理论认为,要预防疫情,首先要切断疫气传播途径、防护人体门户(鼻、口、皮肤等),因为温热传染病大多侵袭呼吸系统,鼻为肺之门户,所以应首先设防。因此,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患者成为一种自觉。
据史料记载,吐蕃时期藏族先民就对疫病发生进行逐年记录。公元5世纪,第30代藏王仲年狄晚年得了麻风病,他为了避免这种传染病进一步传染或蔓延自己的子民,自愿“活葬”于“琼结祥达”的墓穴中,即把自己隔离以隔绝传染源。而敦煌藏文文献《大事纪年》则记载了各地发生疫病的情况,这对于研究疫病的发生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疫病防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藏医药学在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