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页头部广告

中经医健:医护人员渴望长期良好的医疗环境

发布人:James 来源:中经医健资本圈 时间:2020-04-02 10:00:41
  • 近日,武汉大学行为科学研究实验中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受本次疫情影响,有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已婚)或者配偶(未婚)从事医护行业的工作。全国医护人员中,更希望孩子和配偶从事医护行业的人数只比更不希望孩子和配偶从事该行业的人数高10%左右。

    针对此次疫情过后医护人员职业意愿普遍不高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学院前院长刘华平教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过后,固然有一定比例的医护人员职业意愿下降,但更大比例医护人员的职业意愿是上升的。其中上升这一部分医护人员的职业意愿表明,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我们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责任感、职业价值在这次危急关头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更愿意亲人从事医护行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刘华平说,“鲜花和盛赞背后,不要轻松地用‘英雄’二字概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医护人员同样是普通人,还是被我们寄予太多希望的普通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许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份尊重、理解和信任。如何维持良性关系并使之成为常态,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命题。”

     

    “尊重孩子的意愿”

    郑州某医院急诊重症科护士小黎,已在护士岗位工作了十年时间。在接受记者采访前,郑州已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抗“疫”一线奋战一个多月的她刚刚从一线岗位撤下来。

    小黎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没有结婚,选另一半的话,不局限他的职业,如果是医护人员的话会更好一点。至于未来子女职业意愿的选择,小黎表示,如果将来孩子喜欢医护行业,我会尊重他的意见;如果他需要我提出建议的话,我不会把医护行业作为他的第一选项。

    说到未来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小黎说:“希望在努力工作、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之余,薪酬待遇可以有所提高,也希望有一天有机会可以出去进修一下,多学一些多学科知识,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医护行业吗?“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择这个行业了,从事医护工作有十年了,还从来没有过在家陪父母过年的时间,我想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如果选择其他行业的话,可能会更好一点。”小黎如是说。

    不过,北京医院妇产科门诊主管护师改天姿则希望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改天姿不仅是一名从业17年的主管护师,也是一位9岁孩子的妈妈。在疫情没有发生前,改天姿的丈夫想让儿子成为一名中医大夫。改天姿笑着说,“我有时觉得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才能彰显医生的价值所在。我们家每每谈论一些关于医院的话题和专业术语时,儿子都在旁听,潜移默化中对医院也了解了一些,对医生更是崇拜。不过我们也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论他将来是否做医生,我们都希望他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渴望良好的医疗环境”

    作为县域医护工作者,河北省邯郸市某县医院的李医生已从医22年。

    针对这次疫情后很多医护人员对家人选择医护行业意愿不强的原因,李医生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子女不愿意选择医护行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经常享受不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医生父亲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忙碌辛劳;另一方面也承受不了一边抢救病人、一边还要被打骂的种种事例报道,而作为医护工作者更感觉陪伴家人的太少,亏欠家人的太多。

    谈及对医护行业的理解,李医生表示:“说实话,现在的医护行业确实是个高风险的行业,疾病复杂多样,未知因素较多,医学知识更新又快,需要医护人员持续地更新和学习,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同时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稍有不慎就会吃官司或挨骂挨打,真是如履薄冰。”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医护行业吗?”李医生告诉记者,“学医是我的梦想,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重新选择行业的话,我还会选择医生行业,当我看到病人渴望求助的眼神,当我把他们从病痛折磨当中救出,从死亡线上拉回时,看到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听到他们充满感激的话语,我感觉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所有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熬夜加班的疲惫与憔悴也会很快消退。”

    对于最近社会呼声很高的医护新政,李医生最想表达的诉求是希望这次疫情后,所有医生的努力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位医生都渴望有个良好的医疗环境,不想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要担心被打、被骂的事情发生,希望经过这次疫情后,大家能够更尊重医护人员,他们也是普通人,也需要理解、关爱与呵护。”

    据调查数据显示,受本次疫情影响,有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已婚)或者配偶(未婚)从事医护行业的工作。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行为科学研究实验中心

    调查时间:2020年3月12日~3月14日

     

    职业意愿影响正面

    刘华平表示,从此次国内疫情的暴发,到后期世界范围的流行,受疫情影响的不仅是医护人员自身,更可能是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对这一职业的看法。而在国家政策、社会观念同步正向倾斜的背景下,这样的行业意愿的提升应当是一个持久性的影响。

    “医护人员职业意愿下降的部分则更可能是出于疫情突发,医护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量与超出常规的健康风险,带来的应激反应。不仅核心疫区,全国一线医护工作者都承受着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也面临抗‘疫︐的巨大工作量,可能加重了原本就对这一行业存在不安全感的部分人员的担忧。而这个负面因素,会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调整,各层医护人员得到更妥善的保障而逐渐被克服。”

    刘华平认为,“当然,无论是职业意愿强或弱,都是合理的,从亲人角度对职业风险的规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角度,相信此次疫情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意愿会是一个长期正面的影响。”

    “可以看到的是,从2003年非典到这次新冠疫情,我国医护人员数量和质量是有大幅提升的。”刘华平告诉记者,政策方面,国家卫健委在不同时期出台了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医师/护士规范化培训等文件,以期提升卫生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和发展,应对各方挑战。同时为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初步出台了相关法律,在疫情期间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以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待遇保障。

    “换个角度,我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医生护士的专业价值和人员严重短缺,看到了国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疗体制和政策的改善空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机遇。因此,大家应该对国内医疗发展保持信心。”

    刘华平表示,目前我国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显示,2018年我国注册护士超过400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43.0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员数为2.94,医护比约为1︰1.13。从统计结果看,2013~2018年我国护理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从“每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等指标来看,均低于发达国家,且与我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社会方面,媒体对此次疫情发展、抗‘疫︐情况的监督和翔实报道,让人们了解到更多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专业技能和强大的责任心,对促进医患互相理解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为公众重新认识医护、读懂医患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刘华平说。

  • 详情页广告
中经医健:医护人员渴望长期良好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