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前不久的一次企业家峰会,有人给良品铺子数字化负责人、社交电商总经理提了个问题。
“企业到底先做爆品还是品牌?”
结果这个问题引起了参会很多企业家的不同见解。
最后,大家勉强达成的共识是打造爆品和打造品牌是一体的,无法分割。
的确,对于大企业而言,打造爆品和做品牌是同一件事,可以同步进行。
但对于很多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到底先做爆品还是品牌?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选择,甚至会影响生死的事。
那么,爆品和品牌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们该先去做哪个?怎么做?
2
企业经营就是寻找好的商业机会,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也就是让资本得到更大的增值。
从目前互联网的状况来说,企业应该选择一个性价比更高,更容易吸引客户的产品品类进入市场,去让顾客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购买。
但爆品战略如何才能真正的留住客户?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打爆品是不是要考虑品牌?如果不考虑品牌输出,会有什么结果?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品牌基础的,从互联网来说,一般所说的爆品,是顾客熟悉的直接需求产品,再加上更高的性价比,才能成为爆品。
从目前通行的爆品打法来说,首单业务很难有盈利的可能。
如果不能附加品牌输出,不能形成后续续购,企业是难以盈利的。
所以我们进入互联网想要实现短期到长期的稳定盈利,要销售的不是一个爆品,而是应该从长期角度考虑,占有一个细分品类。
从一个客户有直接需求的细分品类,去深度切分客户、分类市场,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做品类切分不是为了传播,不是为了告知,不是为了炫酷,而是为了获得订单。
所以任何品类,无论多么便宜,性价比多高,都必须要背后的品牌做支撑。
品牌代表着信赖,没有信赖就没有买卖。
任何传播都应该选择顾客直接感兴趣的品类。
这个品类是用户头脑当中已经具备了完整概念的品类。
我们通过选择一个细分品类去接触客户,同时把品牌植入进去。
品类是用户的直接需求,品牌帮助顾客做好选择。
这个品类不是某一款产品,而是一个类别。
这个类别既是客户的直接需求,又是客户可感知的需求。
但是,直接需求的背后,还有用户的真正需求,也就是购买这个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品牌来说,真正的感知顾客,而且围绕客户的真正问题,拿出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必须要洞察顾客需求的本质。
所以,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不管大企业、小企业都应该在推广产品的同时,联动推出公司品牌。
这样既能帮助顾客做选择,又能在更长周期上获得回报。
3
今天的可口可乐、星巴克、苹果……这样的“品”种,是爆品还是品牌?
它们最初崭露头角的时候,又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呢?
百年以来,我们在这个领域,有没有什么代表性事件或者作品?
大红鹰?还是某幸咖啡?
貌似都不是,也都是。
我们都懂得:企业的终极是品牌的竞争,是文化的比拼。
100年的工厂乏善可陈,100年的品牌举不胜举。
背后藏着,文化赋予了品牌所属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
爆品管一时,品牌管一世,二者可以得兼,能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有先有后。
品牌是产品细分的结果,爆品是竞争到终极的产物,前者靠价值存在,后者靠聚焦生存。
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爆品,爆品是乱中取胜,品牌需要沉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熟的市场,机会需要察言观色。
聪明的公司,既有爆品,也是品牌的标杆。
同一家公司出产不同产品,针对客户分层打造,你不买这个也买那个,就能一网打尽。
前几天,华为分离荣耀的时候,你怎么想?
品牌竞争到最后,越聚焦越出爆品。
品牌中藏着故事,爆品里藏着事故。
人们自小就喜欢听故事,越有历史,有传承的意义,价值越大。
每一个品牌的传承里,都藏着一代人的记忆,没有品牌的企业,要认真挖掘这个地方。
现实的产品记忆,可能源于爆品“噱头”,但是,爆品不能是“小麻雀拉屎,一个头”,虎头蛇尾没有了下文,就不好了,就浪费了一个成功的机会。
爆品要演绎成连续剧,就能够成长为品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他们选择商品与服务,就是选择价值认同。
通过判断与提炼客户需求,找到客户为什么买这个产品的答案,认真研究“马斯洛需求”的层次,就可能制造出不同层次需求的爆品。
品牌都是有个性的,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爆品,不可能长久;有了个性,就会吸引和你有同样价值观的群体。
支持你核心价值观的人越多,爆品传播的速度越快,品牌形成的周期就越短。
爆品最先吸引顾客(嘘!要引起媒体围观),然后吸引员工就业,接着会吸引供应商,接下来就是资本趋之若鹜,最后是吸引银行与政府。
承载爆品成长为品牌需要速度,更需要消化能力。
企业的消化能力就是规模效应。
没有规模就没有速度,速度能带来资源聚集。
这是爆品成为品牌的道路。
许多时候,包装和修饰是爆品的缘起,会讲故事与“吹牛”是品牌文化的根。
毕竟,喜欢故事的人关注爆品,热爱价值的购买品牌。
4
两位老师都对品牌和爆品有了深入的分析,我就在其他方面跟大家多分享一点。
作为传统企业,核心业务是门店,如何从店内走到店外,更主动了解、满足并激发用户需求,至关重要。
单店经营的核心指标在于拉新、复购、提客单。
在顾客端,能否有新客进来、形成复购、成为品牌忠诚会员。
在企业端,能否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让用户买的更多、买的开心,从原来仅仅购买几个产品变成买新品、买招牌,以此提升客单价。
我们很多消费都是来自冲动性购买,决策门槛很低。
所以,要从各个维度、各个触角,全方位激发用户购买需求,让用户快速进行决策。
像开头提到的良品铺子,它从2006年第一家门店开业到2016年扩张到2000多家店,中间受制于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面临门店营业额个位数增长。
经过两年的数字化改造,良品铺子重回双位数增长(25%) ,并保持70%的复购率。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围绕一线员工构建数字工具链路。
从在线任务分发到用户是否打开营销信息、是否领券、是否核销,全链条透明形成闭环。
第二,在线学习培训。
我们很多企业做营销活动的流程是:发送邮件,从总公司到分公司到区域主管到店长,层层开电话宣讲会。
有些员工似懂非懂,导致实际营销效果和预期差异较大。
良品铺子将流程精简到两层。由总部的市场部门直接对接所有的店长、店员,在同一时间发起直播。
告诉员工活动目标、关键节点、售卖方式、话术等等。直播完成后,收集员工意见和反馈,同步给市场部改进营销方案。
第三,用户在线触达。
良品铺子有一单特殊的交易,用户在购买产品时,要求附一封道歉卡给他的女朋友。
现在的买卖关系需要赋予更多人情味,要持续的和用户成为好朋友,去关注买卖以外的事。
第四,活动效果在线。
通过评估营销效果,如何做、什么时候做、做得怎么样,来促进营销转化,评估员工表现,并将优秀员工经验与其他同事分享、学习。
第五,活动收益在线。
通过设定目标报酬,让员工知道自己能够拿到多少钱,这样他就会力争上游。
我们在构建数字化工具时,既要回归到一线、解决一线的问题,又要将核心任务全部在线化,提升员工效能产出,让他赚到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