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页头部广告

淘集集溃败:社交电商面临流量之困

发布人:对的时间点 来源:法治周末 时间:2019-12-20 11:45:48

内无粮草,救兵又迟迟不至,挣扎良久未果后,淘集集于12月9日凌晨,正式发布告别信称:“由于资金未能如期到账,公司不得不宣布本轮并购重组失败,接下来公司将要寻求破产清算或破产重组。”

资本市场的角逐,从来都是血雨腥风。过去几年,由“烧钱大战”引发的密集爆雷,让不少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阵痛期”。

然而,细耕下沉市场的社交电商拼多多,却在互联网巨头的夹缝中,奇迹般地脱颖而出,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拼多多的“成功”,不仅让“五环外概念”成为时下互联网行业现象级经济的热词,还成为了一些创业公司树立的风向标。有人试图复制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打造第二个“拼多多”。

728da9773912b31bd156097d4b89dc7fdbb4e1c0.jpeg

用低价和补贴烧出的“明星”企业

拼多多上市不到一个月,社交电商平台淘集集就横空出世,其用户定位瞄准的是8亿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人群。据企查查显示:淘集集的运营主体为上海欢兽实业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张正平。

淘集集和其他社交电商平台的打法如出一辙,以价格战和用户补贴相结合。不少用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淘集集平台曾推出过多种让利拉新的活动。比如,为了鼓励拉新及完成社交关系的裂变,淘集集还在拼团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现金补贴+分销返利”的双重补贴体系。用户除了可以通过购买商品和分享好友来返现,还可以加入VIP会员,直接享受商品的市场最低价。

为了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淘集集表示不收取任何佣金,但要求商家在参加平台活动时,利润压到极致,售价降到比拼多多还要低。一位商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前期淘集集的效益很好,刚上架不久就有单子,一天最高有过80单左右的记录,销售额最高峰值一个月净赚两万多元。“淘集集的成本很低,商家的流量又免费,周围很多商家都‘抢’着入驻。”

“买的多,赚的多。”打着这样的激进口号,乘着下沉市场的东风,淘集集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据极光大数据统计,仅上线两个月,淘集集的月活跃度就超过了1100万;不到一年时间,平台的用户量已达1.3亿人,日订单量突破了150万,被业内公认为社交电商的“明星企业”。

淘集集的崛起,很快吸引了头部资本的青睐。就在同一时间,淘集集获得了来自老虎基金、数码天空科技和险峰投资等投资方的4200万美元,完成了A轮融资。彼时,淘集集估值为2.42亿美元。

获得可观的融资后,淘集集继续在下沉市场开疆拓土,用“更低价”补贴更多的用户。网上一组数据统计显示,“618”期间,淘集集月活跃用户环比增长了8.4%;三线城市用户占比达33.63%,一跃登上各大应用商店的下载排名榜首。

这种通过“烧钱”拉新,快速获取用户增长的模式,让张正平尝到了“甜头”,也为淘集集的日后发展埋下了隐疾。

资金接力不济 负债16亿

“疯狂”补贴的背后,是淘集集巨大的资金压力。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淘集集亏损近12亿元,上半年净亏损6个亿,净资产负6亿元,目前每月亏损超2亿元。

为了“续命”,张正平试图找新的投资方进行“供血”。6月,淘集集宣布启动B轮融资,拟融资金额为2亿美元,融资完成后估值预计达8亿美元,并称已和投资方达成意向协议。

为了高额的用户增长,创造更好的融资条件。有媒体报道,张正平在未持有支付牌照、未进行第三方托管的的情况下,把部分属于商家的货款,用来投入营销,在满减、补贴、市场投放等多方面,开启生猛激进的“烧钱”大战。

这一举动,成功触达7000多万月活跃用户,使淘集集直奔巅峰。但始料未及的是,“这笔钱”却迟迟未敲定,而平台的现金流急剧下降,资金链开始转负。7月,很多商家反映申请提现的货款一直延缓;8月,淘集集由于系统升级,驳回了所有商家之前提现申请的事件发酵;直到9月底,位于淘集集的上海总部,爆发了商家集中上门挤兑货款风波。

由于内外部因素,淘集集销量增长出现停滞。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10月,淘集集已累计负债达16亿元。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淘集集,开启“自救”。10月12日,淘集集官方微博宣布:公司将与国内大型集团进行业务重组。《债务重组协议》中说明:平台在收到重组方支付的收购价款后15个工作日内,向商家偿付债务金额的20%;剩余债务延期至当淘集集与重组方重组后的目标公司估值达到15亿美元时,3个月内兑付10%;剩余债务延期至当淘集集与重组方重组后的目标公司,估值达到20亿美元或上市时,3个月内兑付剩余70%。

但此举遭到商家的集体反对,并对淘集集的态度感到失望。很快,淘集集提出了新的债转股方案,即把此前商家入驻模式调整为合伙人自营模式,公司按照5.5亿美元的估值,将商家所欠货款的金额,全额转为对淘集集享有的股权。

为了给商家充分的信心,淘集集自10月底至11月中旬,先后在新浪微博公布了并购重组的最新进展,并再三表示一切顺利。不过,商家对这份新的债转股方案,态度却截然不同。有商家愿意接受,对平台仍寄予厚望;有商家则果断拒绝,认为这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直言,债转股是公司的无奈之举。“这种情况下,‘股’不值钱,债转股的意义就不大。公司已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商家持有公司的股份反而会是一种负担。”

“爆雷”后留下一地鸡毛

然而,最终商家还是未等来淘集集返还的“贷款”。12月9日,张正平一纸《已尽力未尽责》的公开信,彻底点燃了所有商家压抑内心多日的怒火。

商家对淘集集是否存在投资人,产生了质疑。张正平在公开信中阐述:淘集集确实曾有过A、B两个潜在的投资人。投资人A是某大型集团公司,在业务层面展开深度合作帮助公司自救;投资人B则为某PrelPO公司牵头的基金公司,已经签署了投资协议,并接管了公司的财务、法务工作(收走所有公章和银行秘钥)。但投资方在收走公司的公章和银行密钥后,并没有履行当初说好的打款进度。

“投资方的控制公司向法院申请了对淘集集的诉前保全,冻结了淘集集的支付宝账号,直接造成公司贷款退款无法正常支付,工资无法支付,对公司运营造成毁灭性影响。”这是张正平解释公司资金断裂的理由。

对于融资金未到的主要原因,有知情人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投资方对淘集集接下来有无更好的增长曲线没有信心,因此一直持观望态度。”

一位接近淘集集内部的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有段时间,张正平可能意识到了资金链孱弱,下线了一部分重要的拉新业务,想及时缩减规模。但他内心始终有“一把火”在燃烧,无法克制,因为他太渴望“成功”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家在网上愤怒地说:“淘集集把‘商家’混淆成‘供应商’,商家在平台上售货,平台对商家存放在平台上的货款,只有保管的权利,并没有使用权。如今,张正平把货款耗尽,不能按照公司破产的流程走,显然是明目张胆的霸占行为。”

对此,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指出,供应商与商家在法律层面上意义大为不同。“倘若主体是供应商,就仅仅是账期问题,不构成违法;但倘若是商家货款被挪用侵占,商家和平台间的货款结算,则是由双方之间的合同约定,平台现未能按期支付商家货款,将极有可能构成违约。”

近日,腾讯新闻发起了“淘集集商家维权”的话题,有近2000人参与投票,其中近500名商家在淘集集上有5万元以内的贷款未被取出,另有400多人的贷款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

那么,平台申请破产清算或破产重组后,商家的货款能否全部拿回?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这主要看公司是否还有财产,以及对外的欠债情况。“倘若公司账户的财产或其他资产为零,通过正常法律途径,商家基本是拿不回来钱的。反之,公司可以通过诉讼或申请公司破产的方式来解决。”

一边是“讨债”的商家愤愤不平,另一边是淘集集员工集体面临失业。一位前淘集集员工无奈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至今未收到离职月应收的工资。尽管报案了,但还未接到任何通知,去公司也找不到人,员工集体处于待业状态。

“热钱时代”将终结,社交电商面临流量之困

淘集集的溃败,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缩影。资本寒冬的背后是流量的枯竭,巨额补贴则是增加流量的利器。

今年以来,一些社交电商平台,因无法承载“烧钱”带来的巨大压力,一一“夭折”。年初,上市公司昆仑万维上线的“闲来优品”社交电商平台,不到数月便销声匿迹;7月初,社交应用类圈层电商移动端APP未来集市,上线未满10天,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因涉嫌违规分销被封号;“双11”期间,杭州社交电商平台环球捕手疑似跑路;接着,在杭州微选总部,员工与公司签完协议,和平分手,公司就地解散。

社交电商平台集体陷入经营和增长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北京知为思科技CEO、资深互联网分析师杨世界看来,首先,涉嫌传销成为了社交电商平台流量焦虑症的最大障碍;其次,社交电商创业公司争相入局,造成市场陷入无序的恶意竞争;最后,商业模式没有随批量平台的切入而得到创新,加上流量的匮乏、巨额的资金补贴、商家账期的无限延长等因素,形成恶性循环的商业死结。

在日趋严峻的新经济环境下,“热钱时代“将终结,资本对“以亏损换流量”的耐心及容忍度会越来越弱。杨世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整个社交电商环境,流量是最大的症结,如何拉新用户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获客途径方面,如何用低成本获取用户,是未来社交电商平台能否存活的关键。

  • 详情页广告
淘集集溃败:社交电商面临流量之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