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如新中国武汉市场因为组织的一场学员培训中出现新冠阳性病例,引发了武汉、南京、北京的一轮小疫情传播。如新中国也因此被放到媒体的熔炉上烤了大半个月,媒体的关注点也从对涉疫的经销商,转移到对如新中国违规经营、虚假宣传、涉传等问题的再次“炒冷饭”。
事件发酵后,市监总局下文要求对如新中国的上述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如新中国公司的服务网点、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经销商的投诉举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防疫工作落实情况等。
发文调查的一个月后,市监总局发布了《规范直销行为提醒警示书》(以下简称《警示书》)。这份《警示书》,可以看作是根据这次检查的结果后,面对全行业的整顿和监管措施。《警示书》主要包含了8个方面的内容,包括:遵守两个条例;吸取“如新事件”教训,排查风险;加强直销员和经销商管控;严控招商关;严禁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与类传销行为划清界限;保护消费者权益;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等。
除了具体的整改内容,我们还可以从《警示书》背后阅读到许多关于行业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分三个点来阐述。
舆情不能裹挟监管的独立性
在今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社会事件因为正好击中了人们的某些情绪,在媒体的推动下,爆发为热点话题。明星的婚姻、感情纠纷事件,到名人名企的负面事件,短时间内就会引发全网的热议,登上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引发动辄数亿次的观看,进而引发媒体的全面曝光,使事件相关人员陷入360度的关注当中,造成巨大的压力。如在“TST庭秘密”涉传事件、薇娅偷逃税罚款13.41亿元事件、王力宏离婚事件等舆论热点中,都出现了这样的舆情。
TST庭秘密上海总部大楼(图片来源:CFP)
当舆论发酵时,监管部门需要做出反应介入事件当中,回应舆论关切,但也应看到,监管部门是独立于舆论之外的,监管的处置需要依从国家、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舆论和媒体只能影响,但不能主导监管,更不能代替监管和法律进行审判。
舆情热点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下一个热点来时,上一个事件失去眼球后,后续关注就会如潮水般快速退潮。这时,再回头审视当时的热点,就会更客观。显然,市监总局在事件发生两个月后发布对调查的处置措施,是还原了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业的引导和规范,在总体上是有利于推动行业向合规方向发展的,也表明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大局不会因为个别的舆情事件而发生重大转向,这有利于提升行业信心。
“动态清零”抗疫战略下,认识到市场的复杂性
新冠疫情已经进入第三年,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的反复,尤其是上海、深圳、广州、吉林省等中心城市和省份的疫情反复,给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了长期而复杂的影响,同时,也让公众对新冠疫情有了更加成熟和客观的认识。防疫抗疫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偶发性的因素会导致局部疫情传播,但追责之外,更要堵住漏洞,从法制法规的角度去引导规范、监管,而不是揪住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个人的“黑历史”不放。在疫情此起彼伏的形势下,“如新事件”因为更多的局部疫情,关注度下降,逐渐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
由于我国当前“动态清零”的政策,在防疫防控中保住市场发展的基本面,振兴市场信心,为各业态赋能输血,维护消费基本面等,成为我国经济、市场监管政策的主基调。
为此,严控各类大中型线下实体活动,鼓励企业从线上突破,鼓励企业打造新的盈利点,给企业减轻压力,就成为监管的一个新动向。如贯彻国家的抗疫政策,并接受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发展经济,认识到市场是复杂、疫情是反复的,增强企业的抗压能力,保住基本面,是接下来直销经营的常态。
直销行业仍需在合规中积极自救
对于直销企业来说,疫情反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销是一个开放、海纳百川,可以容纳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的一个行业。当前形势下,餐饮、旅游业、教培等各服务性行业萎缩,其剩余劳动力将有一部分会分流到直销行业中。此外,由于受疫情影响,一些宝妈、家庭主妇、兼职、灵活就业人群也会选择直销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这客观上会为直销带来一定的新鲜血液。
因此,直销行业急需在复杂的环境中积极自救,保住市场的基本面。但尤其要注重合规经营,特别是防疫防控。当前直销、新零售市场上,涉传、不合规经营仍然是许多平台遭到资金冻结、查处的主要原因,作为直销企业仍需谨守合规经营的底线思维。